文 | Rainbow
近日,Selinexor(中文名:塞利尼索)在中国用于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III期临床试验的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Selinexor是靶向关键核输出蛋白XPO1的选择性核输出抑制剂(SINE),最初由美国生物制药公司Karyopharm Therapeutics设计研发。2018年5月,德琪医药与该公司达成合作,拥有亚太地区开发以及商业化该药物的权利。
据了解,Selinexor是德琪医药产品管线中最早进入进入市场的药物,也是该公司的核心资产。梳理发现,该药目前已在美国获批3项适应症,分别为: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患者以及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方案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
Selinexor研发进展
图片来源:德琪医药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Selinexor的适应症主要布局在多发性骨髓瘤上。
多发性骨髓瘤赛道群雄割据,BMS一家独大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中老年疾病,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比亚洲国家略高,发病年龄平均在70岁以上。根据Datamonitor Healthcare预测,全球主要国家(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七个国家)多发性骨髓瘤单病种主流药物规模合计约120亿美元,未来3-5年保持5-8%的平稳增长。国内方面,至2024年估计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86亿元。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的背景下,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开发项目也是不胜枚举。仅仅在去年一年,针对这一适应症就有多款药物在监管方面取得进展:
2020年3月,美国FDA批准将Sarclisa注射剂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用于成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月该药也获得了欧盟批准上市。
2020年5月,美国FDA批准Darzalex Faspro(daratumumab and hyaluronidase-fihj,Darzalex的一种新的皮下注射制剂)用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符合移植资格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2020年8月,美国FDA批准Blenrep用于已接受至少4种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包括抗cd38单克隆抗体、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同月,欧盟委员会也批准了该药的上市申请。
2020年8月,美国FDA批准卡非佐米和daratumumab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已经接受过一到三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据悉,国内外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主要集中于3大“度胺”类药物,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以及“佐米”类药物如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此外,近年也还涌现了其他类型治疗药物,大致可以分为HDAC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抗体(肽)偶联药物、CAR-T疗法等。
另外,除了上述类型已经获批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还有其他新型研究加入竞争,例如双特异性抗体,安进、再生元及杨森旗下均有药物目前处于临床阶段。
资料显示,全球已获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主要集中在BMS、强生等跨国药企手中。就其销售额之间的较量而言,全球多发性骨髓瘤药物的三大主力分别为来那度胺(121.06亿美元);Daratumumab(41.9亿美元)和泊马度胺(2020年销售额达30.7亿美元)。这三者相加一年的销售额便已接近200亿美元,已超过上文提及Datamonitor Healthcare所预测全球主要国家多发性骨髓瘤单病种主流药物的市场规模。尤其销售第一的来那度胺以接近3倍的销售额遥遥领先于第二的Daratumumab。
值得一提的是,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两款药物均为百时美施贵宝(BMS)所有。由此可见,在多发性骨髓瘤市场上,BMS几乎是一家独大。
而Karyopharm Therapeutics的财报数据显示,在2020年selinexor的全年销售额为1.081亿美元,才刚刚达到来那度胺销售额的零头。这是否意味着,在多发性骨髓瘤这一赛道上,市场分配已经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
那么,在这种群雄割据的激烈竞争下,后来者能够分得多少剩余市场,甚至说想要再进一步,与“前辈”展开较量,从而“虎口夺食”,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场巨大的挑战。
德琪医药港股上市后表现不佳,Selinexor任重道远
德琪医药属于创新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于2016年成立,于去年11月20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Lisence-in是德琪医药当前主要的运营商业模式,该公司研发管线包含12款药物,其中有7款Lisence-In产品,研发进度较快,剩余自主研发产品尚不成熟。
图片来源:德琪医药官方微信
事实上,德琪医药在业内常常被拿来与同样搞Lisence-in的再鼎医药对标。再鼎医药自2017年凭借License-in+CRO+VC的经营模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上涨,License-in模式也开始被一众国内药企追捧。
在此背景下,业内对于德琪医药也是一片看好,融资之路也顺畅许多。自 2016 年成立以来,德琪医药获得包括富达、BlackRock、GIC、高瓴、博裕资本、方源资本及启明创投等机构投资;另有Celgene、药明康德及泰格医药等行业投资者为其下注。
德琪医药IPO进展一览:
2017年10月,A轮融资共筹得2100万美元,估值1.09亿美元。
2019年2月,B轮融资共筹得1.20亿美元,估值3.70亿美元。
2020年7月,C轮融资获得由富达实体领投的9700万美元,估值达到7.26亿美元。
2020年11月20日,港交所挂牌上市,当日市值约120亿港币。
从2017年1.09亿美元的估值到上市120亿港元(合15.44亿美元)的市值,德琪医药三年间估值翻了14倍。然而,好景不长,相比前期这样一路平坦,仿佛“开挂”一般的融资进程,德琪医药在港股上市后的整体表现却是令人咋舌的。
港交所上市当日,德琪医药港股开盘价为19.6港元/股,较发行价(18.08港元)上涨 8.41%,截止当日收盘,报18.28港元/股,涨1.11%。然而,次日德琪医药股价低开低走,跌破发行价。截至本周五(5月14日)收盘,德琪医药报收15.66港元/股,较发行价跌13.38%,总市值105亿港元。这相比于早两个月(9月28日)登陆港交所的再鼎医药,自上市来股价(截至本周五报收1172港元,较发行价涨108.54%)的整体上扬趋势略显疲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琪医药目前尚未从产品销售中产生任何收入。在今年德琪医药对外公布的2020年全年业绩报告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德琪医药现金及银行结余3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7%。经调整,年内亏损为4.55亿元人民币。
在这样一个处境下,对于德琪医药而言,其最为核心的资产Selinexor的商业化变得极为关键。值得高兴的是,今年1月,Selinexor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另外,受益于海南自贸港政策,该药不久前在海南开出大陆首张处方,并获准带离使用。如此看来,Selinexor的监管之路尚且顺利。
然而,产品商业化表现如何,抛开上文所提及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谈,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环境及团队水平。
政策方面,不由分说,在国内当前的政策背景下,创新药上市后普遍要面临的是医保谈判以及带量采购的压力。也就是说,在产品价格上,企业方已经无法占据更多优势了。这么一来,销售量便是产品成功商业化的关键,销售团队的水平也因此变得至关重要。此前,德琪医药披露拥有员工114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研发及开发人员,商业团队正在形成。有消息称,德琪医药预计今年年底将建设一支约150人的商业团队。
总体来看,License-in模式下的德琪医药未来想要扭亏为盈,并在资本市场上取得青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